刚刚落幕的中秋国庆假期,粤港澳大湾区各大跨江通道车流如织,繁忙而有序。双节期间,广东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跨江通道持续高位运行,彰显出湾区经济的蓬勃活力与交通脉动的强劲节奏。
持续增长的跨江交通需求,不仅考验着现有通道的通行能力,也催促着新的核心交通枢纽工程加速建设。珠江口上,狮子洋通道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施工人员争分夺秒推进关键节点。该项目由广东省交通集团下属的广东湾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其中,主桥狮子洋大桥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公规院)主持设计,中交二航局、中交二公局参与建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向南向西扩展的重要交通生命线,狮子洋通道将在促进广州南沙、中山乃至珠江口东西两岸全面互联中发挥关键作用。”狮子洋通道项目建设方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太科介绍,项目建成后,广州南沙至东莞的车程将大幅缩短,珠江口核心城市群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链、人才流、物流将迎来更高效的跨江通达。
“我们对多个主桥桥位方案进行了比选,最终确定了当前这个主跨2180米一跨过江的双层钢桁悬索桥方案。这无疑是挑战极限,但也是实现项目战略价值、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最优解。”为最大化提升通道的服务能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公规院总工程师崔冰带领副总工程师徐军等资深技术人员组成的公规院设计团队,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方案比选与科学论证,最终确定了跨江主桥为上下双层“8+8”车道的方案,上下层均为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这一设计方案不仅极大提高了通行能力,也为未来交通增长预留了充分空间。
前所未有的设计方案,带来了世界级的技术挑战。狮子洋大桥作为项目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以其主跨2180米的超大跨径,一跨过江,建成后将创下双层悬索桥“主跨跨径(2180米)、主塔塔高(342米)、锚碇基础(直径130米)、主缆规模(直径1.5米)、车道数量(上下双层16车道)”五项世界第一。每一项“世界第一”的背后,都是公规院设计团队对技术极限的挑战与突破。
“桥梁工程设计建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不断重复刷新纪录,而在于真正实现桥梁安全、耐久的结构理念及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理论和建造技术、工艺等突破。”崔冰认为,应打造除关键支撑构件(索塔、主缆)外其余构件均可便捷更换的桥梁结构体系,以保证桥梁在全寿命周期内始终保持“青壮年性态(性能、状态)”。这一理念在狮子洋大桥得到了实践应用,狮子洋大桥创造性构建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可更换结构体系,基于无应力状态的逆推导实现成桥状态下钢桥面板模块周边应力趋于零。在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桥面板出现较严重疲劳损伤时,可便捷实施更换,不影响主梁、横梁等主体结构。
从勘测设计到现场施工,从工艺攻关到设备研发,狮子洋通道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和管理挑战。正是在一次次“从零突破”中,展现了中国工程建设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引领世界基础设施发展的雄厚实力与创新底气。(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訾谦)
昆明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