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媒体都在写汽车销量的半年报,销量比较平稳,中国品牌汽车市场份额继续增长,外国品牌销量继续萎缩。没有显著增量,存量竞争都会很残酷。除了吉利时间过半销量目标过半而上调销量计划,其他绝大多数车企都是时间过半,销量没有过半。这个基本正常,毕竟大宗商品都是下半年销量多一些,而且年底压库冲任务更常见。但如果时间过半,目标都没有超过40%,那下半年要完成目标就很困难了。眼下,各地的经销商依托当地商会,已经开始抱团写小作文反对进一步压货,要求及时兑现奖励。这种集体投诉,不是针对某家整车企业,而是整个产业进入淘汰赛,最薄弱环节承压是必然结果。品牌方都活不下了,加盟商怎么可能还会日子好过。
就在各地经销商投诉车企压库导致自身生存苦难的同时,把汽车当手机卖的新闻再次形成产业冲击。目前,汽车行业的主流销售模式,还是几十年前的代理销售模式。虽然大家都明白借助互联网直销,将大幅提高产业效率,但没有任何百万级销量的整车企业真正迈出直销的关键一步。此前特斯拉实现直销商业闭环的时候,多数车企认为这只是特例,然后几家造车新势力复刻了直销模式,多数主流车企仍然认为这是销量有限情况下的特例。这次小米再次复刻,如果达到百万级销量的时候,小米仍然可以借助这种直销模式实现去经销商化,那才是真正可怕之处。
上半年,销量超过200万辆的,只有比亚迪和上汽集团,销量超过100万辆的,有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和广汽集团。也就是说,这七家汽车集团能够实现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相比欧(丨)车企,规模其实都不大。随着国内汽车销量饱和,上下游都在反对内卷式竞争,我们连100万辆都卖不到,不能为了让你们卖500万辆,就让我们活不下去。。。所以,反对内卷式竞争,让有内卷本事的企业,优先进军海外市场,给国内同行减压。
一旦进入全球市场,率先实现全球1000万销量将是车企规模化竞争的关键。目前看,除了比亚迪和上汽集团,还没有其他车企摸到这个规模量级。虽然我们不鼓励在国内开展过于残酷的市场竞争,但既然开始挑战跨国车企的全球市场份额,参与更残酷的国际竞争就是必然的,如果能有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那已经是求之不得的——去国外出差和跨国车企抢市场的中国汽车人要注意安全。至于留在国内的,既然都不喜欢卷,希望接下来对上游零部件企业、下游经销商供应商能大度一些,对汽车消费者友好一些,卖燃油车的,售后服务该增加点儿预算了,人家电动车基本不需要啥售后服务,还需要售后服务的燃油车,难道不应该创造一些额外的服务惊喜挽回消费信心吗。
昆明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