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猕猴桃,这颗生长于北纬26°的“绿宝石”,书写着从大山走向世界的“甜蜜传奇”。作为“凉都三宝”之一,它始于2000年猴场乡300亩的试种,历经25年耕耘,水城区全区种植规模达11.2万亩,年产量数万吨,惠及3万余农户,户均增收近2万元。
今年,水城猕猴桃即将成熟飘香,为续写这份“甜蜜”产业新篇章,水城区将于8月10日举行猕猴桃田间推介及直播带货活动,诚邀广大“猕”友共品“水城滋味”,见证一颗小果实如何以生态品质撬动乡村振兴的大未来!
“老表,你们猴场的猕猴桃什么时候能熟?8斤装给我留24件!”
“这糖度还差点火候,还要12天左右时间,今年果子的品质特别棒!”
……
还未到猕猴桃成熟时节,六盘水市水城区猴场乡猕猴桃种植大户刘静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在凉都人的节气表里,“猕猴桃季”已成为继春节、端午后的第三个重要时令。每年8—10月猕猴桃成熟季,日均15万件猕猴桃快递从水城腹地载着甜蜜,出发。
展开剩余79%这枚生长于北纬26°的黄金果实,从凉都的大山里走向全国各地,不仅包裹着“凉都三宝”的盛名,更寄托着六盘水人穿透整个金秋的甜蜜情谊。
早在《诗经》的草木版图上,这种毛茸茸的果实就已留下印记。盛唐南阳诗人岑参将“一架猕猴桃”定格在唐诗的画卷中。1200年不间断的栽培,中国不仅成为它的基因故乡,更是它最早被驯化的文明摇篮。
水城区享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境内猕猴桃野生资源分布广、种类多,被誉为“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
但大面积人工栽培,要追溯到2000年。
这一年,贵州省园艺研究所、水城县民政局、科技局等单位从四川省引进红阳猕猴桃在猴场成功试种,凭借其品质好、果心红艳、口感弥香,在全区扩大种植,被赋予了“水城猕猴桃”的称号。
产业发展初期,在贵州省农科院技术和水城县民政局的专项资金支持下,“猴场”与“猕猴桃”这对“黄金搭档”成功牵手,建成全市首个规模化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首批种植面积达300亩,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猴场乡属低亚热河谷地带,平均海拔1363米,最高海拔2086米,最低海拔645米。水资源丰富,北盘江、打把河、牯牛河穿境而过,年降水量1420毫米,无霜期达271至330天,为猕猴桃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水城猕猴桃富含钙、铁、钾等多种矿物质及17种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高达135mg/100g。其甜润微酸的口感与细腻的果肉形成绝妙平衡,最独特的当属果心处放射状分布的紫红色纹路,形似太阳光芒四射,因此取名“红阳”。
然而,“红阳”试种初期,当地农户普遍持观望态度,部分村民甚至连夜拔除果苗改种传统作物玉米。“乡亲们请放心,试种风险由民政部门全额兜底!”基地现场召开的动员会上,这句铿锵有力的承诺为农户吃下“定心丸”,使得300亩优质苗木得以完整保留,为后续产业发展保存了关键种质资源。
自品种试种阶段起,猕猴桃科研团队便建立起全周期技术服务体系——从配套栽培技术筛选,到整形修剪技术研发应用,再到机械辅助授粉技术示范推广,科研人员全程驻点提供技术支撑,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得到精准指导。
3年后的2008年,猴场乡终于尝到第一口“甜蜜”——
300亩“红阳”猕猴桃成熟,剥开墨绿果皮,艳红果芯流淌着蜜糖般的汁液——经专业检测,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21.6%,比四川原产地品种高出2.3个百分点。
“猴场猕猴桃”迅速声名鹊起,首批果品以每斤68元的高价被抢购一空,甚至还出现“一果难求”现象,村民们的种植猕猴桃的激情被“点燃”。
刘静是猴场乡最早一批种植猕猴桃的农户,8亩猕猴桃每年能为她带来十多万的收入。如今刘静家修建起3层楼的房子,还购买了小轿车。“现在想想,转型种植猕猴桃真是最正确的决定!”
采摘期起,刘静每天都要去果园查看果子的情况,“今年气候条件理想,特别是4月冰雹频发期防雹网的保护,让果园躲过了所有灾害。”今年刘静家的特级果单果重100—120克,锚定农产品品质检测综合评分第一,刘静满满信心。
“从2000年的试验田到如今2.06万亩的规模化种植,这份‘甜蜜事业’不仅鼓了果农的腰包,更甜了消费者的舌尖。”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猴场猕猴桃”的成功,掀起了水城区乃至全市大规模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热潮。
从300亩试验田起步,猕猴桃已成猴场乡主导产业。如今,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总面积已达20.08万亩,其中水城区种植规模达11.2万亩,3万余户农户每年可创造约8000万至1.2亿元的务工收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邓运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发布于:贵州省昆明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